Month: May 2023

杜兰特最细致的心理画像

这可能是对杜兰特个性最深入细致的解剖,甚至超出了运动范畴。作者莱恩·罗德里格斯,8月22日发表于体育网站BellyUp,当时杜兰特已经提出交易,但还未与篮网和解。我看到优秀的篮球文学作品,就想分享给你们,并试图用“信达雅”打败翻译器。原文用词和行文比较晦涩,我尽量准确反映作者意图,又符合汉语习惯。 在我们的文化中,把一项团队运动中的运动员作为单独的个体拿出来言说,相当于更为严厉的批评。这等于在暗讽这名运动员自私,难以共存,说他为了追求个人荣耀,不管团队死活。被贴上个人标签的运动员,要摆脱恶名,任务艰巨。我今天这篇文章,没说凯文·杜兰特会为了个人荣耀而牺牲他的团队。如果你聆听并观察过他多年,很明显会发现,他追求团队成功的热情,决不亚于对个人球技的精雕细琢。有时他会喜怒无常,浑身带刺,但说这就代表着个人主义行为,很可能陷入误区。尽管他天性不够完美,但更多是因为选择了这份职业,性格使然,加剧了紧张。 恶名升级,缘于报道杜兰特跟篮网提出交易要求,“要么换我走,要么解雇教练和总经理”。不听我的,就远走高飞,这样的最后通牒一听就很自私。即便所言非虚,但把一些特定的行为归结为“这家伙只在乎自己”,未免太过简单。 以杜兰特的个性,似乎更适合从事个人项目,但他不幸选择了团队项目。 无论团队还是个人,体育运动都有共性,比如竞争欲望、奉献精神、求胜意志。职业运动员若想出类拔萃,必须接受这些原则。在此基础上,不同类别的运动、团队和个体,特征千差万别。同样,类别不同、项目不同、原因各异,运动员投身其中,个性也千差万别。 团队运动也千差万别。有些个人运动呈现团队竞争的元素,而另一些纯粹是独角戏。人性多样,运动决不会单一。然而,很多时候某种个性会将个体拽入某些特定的运动,其他领域不一而足。没错,一个人厉害不厉害很关键,但如果两个人武艺相当,会因为个性不同,命运大相径庭。 因为个性不同,有些人会选择个人而不是团队项目,哪怕天赋不足难有成就。个人项目的训练需要专注,这也是一种天赋,缺之则容易迷失,难以完美。跟团队项目相比,身边哪怕有教练或训练师,也无机会汲取团队力量。 万物相通,有些人更享受木秀于林,鹤立鸡群。车手受训而为车手, 身手合二为一,高度技术化,反应只及另一个车手,若是水平低的比赛,必定横扫千钧。他们只在乎结果,因为在普通赛道上,只需要正常驾驶就可以赢。 杜兰特对公众坦诚相见,又在掌控之中,在外界看来,他的个性因此有点神秘。 “你们不知道怎样让我快活!” 个性真相 他的最后通牒,令我想起他最近两次逃离,那两个队也是赌城最爱。伊唐·施特劳斯在《胜利机器》描述过他和这位超级巨星的多次冲突之一。伊唐写过一篇文章,说勇士队想让杜兰特在进攻怎么开心怎么打,杜兰特发表了长篇大论,最后喊道:“你并不了解我,你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我快活!” 说得没错。伊唐,我,或者(很可能)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,都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杜兰特快活。在网上或在采访中了解他多少并不重要,包括与The Ringer的比尔·西蒙斯做的那六个采访。你可以采访KD,但戒备森严,他完全有权利这样做。话虽如此,人们不禁要问:怎样才能让像凯文·杜兰特这样的公众人物快活? 据说,伟大的运动员之所以了不起,部分原因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,至少比赛时如此。伟大的运动员总在寻求成就更大,或变得更好。因为盘满钵满,只有永不满足的渴望成为动力。杜兰特在球场上证无可证,当了MVP还两次夺冠,仍不止步。然而,有两位记者写下了他一生的追求,似乎能揭示更深内在。 前《体育画报》记者李·詹金斯把杜兰特称为“追索者”,通常人们并不这样描述职业运动员。于是问题来了,他在寻找什么?比赛中的快乐?生活中的快乐?二者兼而有之? 长期在湾区工作的记者马库斯·汤普森写了一本书《KD:为了成为至尊,凯文·杜兰特不懈追求》,在书中他这样写道:“他成长的环境非常艰苦,家境贫寒,生活无着。所以我认为他仍没有答案,还在苦苦寻找。” 必须明确指出,成长经历并不决定一个人必然从事某项运动,而且,团队运动依赖更多动态因素,探索与不安的本性可能带来更大的挑战。 杜兰特在勇士队拿到第一个冠军后,扎克·洛威写了一篇文章,文中再次提出了“追索”这个主题,现篮网队教练、曾在勇士队当顾问的纳什做了详尽剖析。两人在奥克兰一起训练,关系密切,纳什发现有些不对劲,他告诉洛维:“他(杜兰特)夏天练得并不好,他一直在思考(这个冠军)到底意味着什么。他原以为,拿了总冠军便尘埃落定,结果发现并没有,仍然壮志未酬。” 杜兰特。总冠军。壮志未酬。 杜兰特的“追索”再次出现。是缘于成长经历,他在追索一种安定?还是跟篮球有关,他还没有想明白,比赛中的成就与快乐对他意味着什么?或有更广范围的意义?给人一种感觉,没有什么足够完美,配得上他苦苦追索的答案。篮球话题庞杂,远远超出了他的掌控能力。 如果有一种秒表,可以帮他明确谁是胜者,那会不会好点?有了现成的过程和结果,他会不会更心平气和,说“我果然是最棒的,因为我赢了,而且一路上全靠我自己”? 杜兰特从来都是口无遮拦,想说什么说什么。 “他笑容满面,充满好奇。” 追索之谜 在《胜利机器》这篇文章中,施特劳斯着重强调了杜兰特个性的另一面——好奇心,我们早已见惯不怪。或者,正如伊唐描述的,一种“渴望解惑的好奇心”。无论是推特上的互动,听他的采访,还是一位记者说起他家乡切萨皮克湾的所谓起源故事时,KD的反应(“这太不可思议了……太棒了,我从来没听说过,你说的这些,终于解开了我心里好大的一个谜团。”),杜兰特总是表现得很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。 他谈论比赛时如此,猜测他人动机时如此,迷恋家乡的起源时,也是如此。我们可以推测,他打球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,动力就来源于此。但回过头来看,他看似在不断追索,一旦他对这个世界、对他人、对自己了解越来越多,随之而来的既有动力,也有挫败感。因为好奇,所以追索,终点却充满未知;想让钟爱的事业攀至巅峰,千头万绪不能出丝毫差错,这也太难了。你想了解更多,不对,是必须了解更多,答案却遥不可及。终极目标的实现,居然得仰仗一众帮手,这似乎是内心不安的根本。如果只需要靠自己,那岂不是更容易? 杜兰特却无法逃离,在这个国家第二受欢迎的运动中,他是已经统治十年的超巨。打篮球不能只靠自己,这与过日子一样。杜兰特在雷霆期间,记者罗伊斯·杨常年跟踪报道,他这样评价杜兰特与人相处的某些特点:“一会儿与这人交好,一会儿与那人交恶,跟这人不和,跟那人闹不愉快,回头又和好如初。这就是他在俄城的经历,一直如此。” 杜兰特的人际关系紧张,他对打球的意义的追索不止,二者叠加,是否加大了焦虑呢,难道他选择打篮球为职业是个错误吗?无论他到哪里,都有一种对他人的内在依赖,以帮助他实现梦想。毫无疑问,感受快乐首先通过自己内心,但他与身边队友能否合拍,影响也不小。像杜兰特这样才华横溢的球员,历经沧桑,特立独行,即使再有天赋,一旦工作和生活与自己的个性难以融洽,一定会沮丧不已,毫不奇怪。…